16. 心在之處
心在之處
呂玉貞
貝多芬晚年耳朵聽不見,但仍創作出不朽的樂章,其中包括我們熟悉的「快樂頌」,就是那個時期的作品,因為奔放的的旋律旋繞於他腦中;舉世聞名的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內,七十歲以後曾一度因白內障失明,需借助於旁人幫他分辨顏料的色彩才能繼續創作,那時他畫出的色塊仍筆觸動人,因為繽紛的色彩深植於他心中。
聖師十字若望不似大德蘭,有人命令她寫《自傳》,因此,我們在他的書中看不到他生活的寫實,他寫的是他對默觀的感悟、心神轉化於天主的過程與境界,他的生活的經驗散撒於他的詩句間,但如果不是他自己為他的詩寫下註釋,我們又怎可能了解他心中那無邊無界的浩瀚境界。
「天主藉著缺乏,從靈魂上拿走一切,這是靈魂的夜。」(夜1.5)
於心靈的黑暗中純然的信、望、愛,促使他依然能在艱苦困難中闊步前行,「幸福好運」是他的路程,他的終點則是永恆的「拋卻俗塵,相忘於百合花層」。讀來似乎十分浪漫,但他的現實生活則不然,經過同門弟兄的挾持、監禁、鞭打、污衊,在《天主的撞擊》一書中,瑪竇神父說此時的十字若望:
「身體和情緒的傷害;滿腦子憂心焦慮,盤旋不去;與天主的關係,漆黑一片。此時此刻,即使他需要感受到天主的臨在,他的天主彷彿離得遠遠的,甚至很陌生,若望覺得自己像個陌生人」(P. 48)
「到此地步,若望是個小孩。他已經山窮水盡,一點辦法也沒有,...他的內在自我被刮得一乾二淨,現在的庝痛是前所未有,因為天主完全遠不可及,這是真的傷,使他發出毫無掩飾的呼聲:『你(天主)在那裡?』」(P. 49)
正因為這些經驗,讓聖十字若望日後敢向所有他的讀者保證,對天主要絕對信任,要堅決相信:看不見,是因為天主的光太強,我們靈魂的眼無法承受;感覺不到溫柔,是因為「當嬰兒漸漸長大時,母親不再愛撫他,隱藏起溫柔的母愛……讓他自己走路,好能除掉小孩子的習性,承受更大和更重要的事。」(夜1.2)
但不是人人過得了這一關。
與我同一時期領洗的,有一位非常熱心的老太太,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天黃昏日落時分,我總會看到她從田間工作回家時,雙手放在身後,數算著唸珠一路唸玫瑰經,那個畫面非常美,所以我印象非常深刻。有一天,她那在鐡路局上班的兒子,因一場意外,慘死於鐡軌上,從此,再也沒見她在聖堂出現,黃昏時,她依在在夕陽下步行回家,但身後的手上已少了那串唸珠。後來聽大人說,在治喪期間,鄉里間許多人耳語,說是老太太信了天主教,所以家裡才會出這種事。
我提這件事,並無意要定這位承受重大壓力的老人家的罪,天主知道他們之間的關係。
我想表達的是:我們必須承認,在信仰的旅程,更多時候,不同的人會用不同的方式,選擇一條更容易的路,為自己短暫的舒坦賠上多年堅持;更多的時候,我們不會明著與天主絕裂,但人多的是方法,其中之一是,表面上一如往昔,實際上已開始過自己的生活,不再把天主當天主,這事旁人無權判斷,而是自己該誠實面對天主。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耶穌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