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學習聖十字若望神秘靈修的一塊好敲門磚 黃嘉斌
推薦序-學習聖十字若望神秘靈修的一塊好敲門磚
黃嘉斌
初讀教會的聖師與神祕靈修家聖十字若望的著作的人,常可發現,他的書可以歸類為為易讀但涵義相當深邃,卻不易領會的類型:《攀登加爾默羅山》、《黑夜》、《靈歌》、及《愛的火焰》等多採涵義深刻的詩歌及註解形式出現。在這本《天主的撞擊》兩百頁左右的小書中,作者依恩。瑪竇嘗試以他所閱讀聖十字若望的各式作品與書信,佐以相關人士的訪談與文獻歷史記載。與研究寫作當時的背景,提供給讀者以五個部分(五幕),來理解聖十字若望以他的生命經驗,指導後進默觀祈禱者。對像筆者一樣剛接觸聖十字若望靈修的人,筆者建議可先看第一、第二、第五部分,其中在第五部分的第二十章,聖十字若望建議初學生提出祈禱過程,對開始學習默觀的人,是很實用的指導:用想像喚起(耶穌)奧跡,用理智思想奧跡、以愛的靜止注視天主(參見第二十章)。在同章中也教導祈禱者如何收心。另外,本書也論及默觀進階者,如何辨別因大量光明照射產生的默觀性黑暗。聖十字若望關於團體領導人、靈修指導者、基督徒生活的一些具體的建議,例如,聖十字若望希望那些活躍於宣教及事功的人,「至少花一半的時間在祈禱中陪伴天主…他們所完成的事功必定更多,但付出的勞力反而少」(靈歌29.3)。與聖女大德蘭《靈心城堡》類似的建議,若望認為默觀祈禱的人需要進入己內與天主相守。最後,筆者建議可以把本書的五個部分,看成五幕劇本。在下文中,將介紹本書作者寫作對象,各部分對應到若望以生命回應天主的見證。讓各幕直接向您說話:
《天主的撞擊》(The Impact of God)第一句話開門見山告訴讀者,它是為自認為自己的生活與命運改變不了的人而寫的。會有這樣感覺的人,通常是生命中遇到困境,不論是生活中的困頓、身心疾病的攻擊,或是感到人生無意義、無目標、找不到出口。在這本書,作者依恩.瑪竇,重新帶領讀者閱讀聖十字若望的作品與相關的資料,以聖十字若望的經歷,展示給讀者靈修走到深處時,生活中必定會經歷的過程。換句話說,依恩自己提出一系統的架構,領導讀者重溫若望的靈修旅程,而他將聖十字若望靈修的旅程搬上舞台,分成五大幕:包括序幕、禮物、空間、醫治與相遇。前兩幕是描述事件的歷史劇、而後三幕則是極其深邃的內心戲。
序幕的開始,很快地演出十字若望父母親的故事,一位是貴族的後代布商龔撒羅(Conzalo)、一位是孤女紡織女紅佳琳(Catalina),相遇並結合,但因來自不同社會階級,受到家族反對,斷絕關係,過著貧困的家庭生活。若望為家中第三個孩子,他九歲開始在為窮人辦的學校中受教育,十多歲進入收容梅毒的醫院擔任看護工減輕家計,陪伴這些社會上的弱勢的人,接觸他們的痛苦與愛。聖十字若望(第二章)在21歲加入加爾默羅會(聖衣會)後,對過於寬鬆的修道院生活有些感到失望,但他人生的轉折,就是遇到改革修會的聖女大德蘭,她邀請他留下進行改革。但這些改革卻帶來未改革者的反對,由於改革修會受到國王的支持,保守派乾脆將他挾持到山上,無人能找到的監牢,並轉監禁在不見天日的小櫥櫃中,在身體受到鞭打、營養不良不人道的對待,衣服破爛;精神上受到別人嘲笑他的改革失敗的煎熬後,長達九個月,從冬天到夏天。這樣的困境中,聖十字若望不但沒有像現代的人一樣得到憂鬱症。反而在這樣的逆境衝擊身心受創中,他回應了天主,寫出西班牙神秘文學中極美的作品<靈歌>:
祢隱藏在那裏?心愛的,留下我獨自嘆息,
祢宛如雄鹿飛逝,於創傷我後;
我追隨呼喚,卻杳無蹤跡。
第一幕以月黑風高的晚上,若望逃離那裏。衣衫檻縷地到達托利多附近的女隱修院,由她們隱藏保護、養傷一段時間後,被護送到南方安大路西亞。
在此牢獄之災後,當他身體恢復健康十年後,開啟了第二幕,在培亞城大學區,建立加爾默羅學院,在1582年調到南部的革拉納達,陪伴八位修女要興建一座新修院,未料該地的主教不給許可建院,出售房屋的地主出爾反爾,在這樣的困窘的情形下,他遇到了恩人安納夫人。安納夫人不但空出她的房舍的一大部份給修女,並提供食宿達七個月之久。安納夫人自己則是三年前喪夫且失去了獨生女,所以若望幫助她面對這樣的生命中劇痛,並希望協助她找到生命中痛苦的意義。他把自己與天主相遇痛苦而甜蜜的的神祕經驗,所寫出的詩:愛的活焰,題獻給安納夫人。並約在1586年,應安納夫人註解此詩的請求,若望在百忙之中,兩週內完成這部曠世靈修的小書,並提名贈予安納夫人。
另外,第二幕的標題,為什麼稱為禮物呢?就要先從 這本書中,從若望的詩提出一個問題來解答:「祢隱藏在那裏?」,若望以自己的經驗回答說,愛的注視是天主與我們之間建立關係的重要橋樑。而天主祂隱藏在那裏呢?事實上,祂不在我們身外,祂就在我們至深的靈魂中心。而他以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們,天主想對我們說的是:「我是你的,也是為了你,我歡樂於我的所是,為成為你的,並親自把我自己給你。」在婚禮中,新郎給新娘最好的禮物,其實就是自己。最體貼的新郎,就是無時無刻與新娘陪伴與經歷的那位。天主這位新郎,為了愛每個與祂親近的人(新娘),決定居住在新娘的心內,按照祂的本性賜給恩寵。十字若望說:「在天主之外,事事都狹隘」,神祂自己就是最大的禮物。
第三幕轉到聖十字若望的內心劇。受到撞擊以後,天主想居住在人的心中。但是人心中有太多受造物充滿,需要空出一個空間來容納。若望說:「為了要接受,要騰出空間給天主。」。所以這一幕的標題就是空間。要通往這條的喜樂之路,需要空虛自己,甚至放棄自我實現的世俗價值,只為了與天主建立接合的關係。在《攀登加爾默羅山》第一卷,13章11節談到這種虛無(Nada)的境界:
為達到享受一切,不要渴望享受什麼。
為達到佔有一切,不要渴望佔有什麼。
為達到是一切,不要渴望是甚麼…….
為達到你未有之知,你必須經過那無知之路
若望的態度就是,保持雙手空空的,接受天主,及祂所給予的一切。對若望來說,關鍵的問題不是:「我的成就是什麼」,而是去除天主在強力接近我們並給予的途徑中的一切障礙。其中最大的障礙就是人的傾向與態度:想擁有事物,或讓任何事物佔據心靈;「而讓世物與天主相提並論」(山1.5.4)。所以,若望認為要建立與天主愛的關係,我們必須向許多受造物說:「不,我不需要你」,來得到真正的自由。為了愛,超越自己的種種渴望與傾向:講閒話、害怕、希望別人肯定、迎合權貴、討厭愚笨與髒臭的人。而我們就像木炭,當天主聖神愛的火焰,燒灼我們時,需要將炭中水分等阻止燃燒的雜質燒盡(空出空間)冒出黑煙,讓炭藉火轉化為赤紅的燒炭,才能融入在天主愛的火焰內。而祂的愛像火,從不偷懶!
「夜」是聖十字若望所有重要著作都觸及的主題,也是第四部份醫治重要的戲劇元素。聖十字若望在第二幕被非改革派挾持,逃離長達九個月的監獄生活後,在身體恢復的平靜過程中,他寫了另外一首詩流傳千古的詩,<黑夜>。黑夜在人生中無所不在,似乎看不到希望的:無奈、無知、混亂、巨痛、掙扎、沒有安慰等不順心的形式出現,但聖十字若望給予這些痛苦一個積極意義,他作證,黑夜最後帶給我們的是幸福
在一個黑暗的夜裡
懸念殷殷,灼然著愛情
啊,幸福好運
沒有人留意我離去
我的家已靜息 (黑夜1.1)
因為夜除了「我知道你的遭遇」,更「…重要的是,是正確做出回應」:鼓起勇氣、堅心忍耐、不要憂苦、信賴天主,進行愛的注視。
而夜有許多特性,其中最重要之一就是:夜會取走我們的控制權,失去自我,而這個控制權最後以愛的形式回到我們身上。
第四幕演出深夜的旅程:若望在聖女大德蘭過世以後,就開始一波一波無盡的夜:首先,新任聖衣會長與前一任會長之間的糾紛,使他很難過。他本來應邀等找到適合的人選,準備去墨西哥建院,但他卻開始生病染上丹毒,在南部他需要待在一個會院,養病。他可以選擇有很多朋友的培亞城(Baeza),或跟該修院院長對他有宿怨的烏貝達(Ubeda)城。若望選擇了後者。在不友善的環境下,他受到院長對他折磨,等省會長安東尼神父介入,才開始更積極治癒,但此時他已病入膏肓,最後的生命是在燒灼丹毒傷口痛苦中渡過,在他臨終前,這位惡待他的院長來到他的病床前,請求十字若望將他日課給他,若望用深愛口氣回答他說:「你是我的院長,我的一切都是你的。」,讓那位處處給他困難的院長非常感動。
最後一部,也是第五部分,標題為相遇。若望能夠在監牢中,甚或在晚年受到不公平對待,仍能愛不喜歡他的人,為什麼? 因為他愛天主。若望說:
「不是愛天主的事,有甚麼益處呢?在天主眼中又有什麼價值呢?」(山3.30.5)
這本書的作者依恩.瑪竇把三超德:信德、望德與愛德,對應到理智、記憶與意志連結,信德對若望來說是一種習性 (habit)、藉著天主的聖言而確實存在,但同時因為信仰看不到、摸不到,也是黑暗的。而望德則是體會自己裡面,真的有聖神居住在內,不讓憂慮或激情把自己封閉在其中,而相信在我們內的能勝過世上的一下,換言之凌駕於其一切憂慮之上。愛德則是注視天主,了解並配合天主的行動,使我們的靈魂跟祂一樣。簡言之,如果天主是火,當祂接觸我們,我們也變成火了。就如聖子愛我們,放棄在天上的生活,而親自降生成人,居住在人間一樣。而祂對我們的愛,不停止也不偷懶。耶穌如同我們的新郎,以無比深愛的眼光,看著祂的新娘:我,細察我們每一個人的美善。
回顧若望的一生,受盡無數的身心痛苦:被非赤足會士的迫害,想看母親與聖女大德蘭,卻無法成行、奉獻一身的修會卻被同修會會士的虐待,在身體劇痛且修會中分裂不睦下,若望離世。在若望被關在監獄中三個月後,在寫作<靈歌>與<黑夜>等詩以前,他的第一首詩配合以當時流行曲調,所寫的<歌謠>,一共九幕。雖然韻文無令人驚奇之處,但把聖子急於向天父回應祂的安排,所說的:「我要去尋找我的新娘,我要親自背負她的愁苦與磨難,她如此受苦,而現在,生命將是為她,因為我要為她而死,把她從湖中拉出,我將拯救她。」,耶穌是在他身邊陪伴,感覺他的劇痛,為他流淚的,將他痛苦變成喜樂的那一位。
鏡頭拉到二十一世紀,現在全世界許多人,依照著聖十字若望對祈禱者默觀的建議祈禱。回應天主在他們生活當中給予的種種撞擊:不論是物質上的或精神上的匱乏、意外事件的創傷,甚至是在追求物質、名望與地位後,光鮮亮麗後的種種空虛。這個空虛與無意義,並非偶然,而是天主要用自己,用滿滿的愛來填滿我們。天主撞擊後,我們可以這樣地回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