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圓桌聚談
圓桌聚談
呂玉貞
我還有一個讀書會在任職的學校裡,由幾位想讀書、想聊天的老師所組成。我們沒有取特別的名字,就簡單稱之為「讀書會」,參加的人不多,只有4、5位,但沒關係,它存在的本身就是一個邀請,想來的人隨時都可以來。
其實,八年前開始這個讀書會時,我也有點懷疑,因為這個團體很不同於「書客雲集」的多元,這是一個同質性非常高的團體,除了家庭背景與所教的科目不同外,其他的大致相同,連每天所遇見的人都一樣,而且這個團體聚會的密度,從一開始就定得很密集:每星期聚會一次,圍著圓桌聚談。
沒想到以後的發展很出乎我的預料。
大部份的時候,我們是各自讀各自的書,聚會時與同伴們分享心得。我們常會延伸到家庭、教學、人際關係,靈修更是我們常關注的主題,雖然我們中只有二位是基督徒。
祈禱是我們常常談論到的話題。有一天數學老師問了一個問題:「如果我的祈禱天主都沒有回應怎麼辨?」身為在天主教學校任職的教友,我直覺的反應是我有責任回答這問題。正在思考怎麼回答時,突然聽到一個很肯定的回答:「不可能。」物理老師說。數學老師對我說:「他比妳更有信德,他想都不用想,就說不可能。」物理老師的解釋是:「天主一定有回應,只是他回應的方式、時間不一定是你期待的,但為你一定是最好的。」簡單、清楚。
另一次,也是在談祈禱,我分享聖方濟的祈禱:「他徹夜祈禱,內容卻只有一句:我的天主!我的萬有!」有位老師當場流下淚來,他說:「這麼浩瀚的祈禱,撼動神人。」他是聖方濟的知音。
「每一次的選擇都是祈禱;每一個決定都是祈禱。」這是最近分享時有人提出的想法與經驗,這樣簡潔、精準,讓我驚訝天主在人心靈中的工作。
聖師大德蘭說:
「上主有各種不同的途徑,使人藉以走向祂,正如祂有許多住所一樣。」(全德20.1)
我非常喜歡這個每個星期都有機會談談聊聊小團體,就像家人一樣的親,有情緒時,這個小團體也是個很好的發洩所在,我把它視為天主送給我的特別禮物,它拓展了我的精神領域。
這是個開放的團體,學校裡許多人都知道有它,所以有空的時候,就會一起來坐坐聊聊。我們也會肇行些吃吃喝喝的戶外活動,這個時候,人就多了。靈修就生活中。
主耶穌在若望福音中慷慨的邀請:
「在慶節末日最隆重的那一天,耶穌站著大聲喊說:
「誰若渴,到我這裏來喝罷!....」(若7:34)
這個讀書會是我與老師們交流的據點之一,我祈望它的存在也能成為天主與人交會的場所。我們真的不知道天主如何在人心中工作,但我們總得想辦法製造一些機會。
在一個絕大部份都不是教友的教會學校裡,有許多的事,真的只能見縫插針。
「...設法得到一個地方和一點時間...」(自傳8.8)
聖師大德蘭講的是祈禱,但我想,福傳不也該是如此嗎?
我們學校是所天主教學校,過50年校慶的時候,曾舉辦一個「我們的故事」講座,分九次為全體教職同仁介紹學校的創校歷史與精神,由一位教友老師與我主講,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從歷史的角度,讓同仁知道天主教會的精神與價值觀,九場下來反應還不錯。這個不錯的結果,讓我鼓足勇氣向校方爭取,在每個月行政會報前,給我15分鐘分享天主教的信仰內容。
為什麼是在行政會報?首先是,大家都忙,實在不容易再找到更合適的時間。再者,因為參與這個會議的成員是:校長、各處室主任與組長,是全校教學與活動的決策、領導團隊,希望他們對教會信仰內容的了解,能有助於他們更把握住教會全人教育的理念。
為什麼是15分鐘?因為這原本就是行政會議時間,不宜佔用太;更重要的是,15分鐘不長不短,這要求分享的人就算做不到句句精準,至少也做到要把握重點,不可浪費時間。在我的想法裡,15分鐘正是主日彌撒理想的宣道時間,如果我們的教友每週需要15鐘的要理教導,那在教會學校服務的領導團隊,每個月有15分鐘時間與天主相遇,這應是最基本的接觸。
後來我才從書中得知,關於宣講,聖師十字若望有非常嚴格的要求:
「...宣道更是靈性的修持,而非只是開口發言;因為,雖然藉外在的言語宣講,除非來自內在的靈性,否則沒有力量或功效。」(山3.45.2)
從十字若望的角度,宣道絕不只是「知」的傳遞,不只是分享「我所有」,更是共享「我所是」,於是他繼續寫下:
「無論宣講的道理多麼崇高,或修辭多麼講究,或台風多麼優美至極,通常帶來益處的,並非這些因素,而是宣道者的靈性。」(山3.45.2)
聖保祿宗徒給了所有基督徒一個頭銜:
「我們是代基督作大使了,好像是天主藉著我們來勸勉世人。」(格後5:20)
如果真如所言,我們是代基督作大使,那我們就更責無旁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