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典範

典範

呂玉貞

基督徒的生活是需要學習的,這也是為什麼教會會為我們舉薦那麼多聖人的原因。

怎樣的人是聖人?聖師大德蘭如是解釋:

「他們以相稱於自己的力量和身份,毫無保留地為天主效勞,……這些基督的真正愛人,由於所做的英豪偉業而被看成瘋狂。」(自傳27.11)

不論在哪個時代,我最佩服的之一就是:開教者。這些人無異是拓荒的人,從無到有,在人間建立天主的國。

在1950年代末,我有幸親眼看到一位匈牙利籍的耶穌會神父在窮鄉僻壤的農村開教的經過,那是一段蓽路藍縷的艱辛路程。

我第一次聽到「神父」這二個字,是在我讀小學三年級時,聽學長姊說畢業典禮中除原有的「縣長獎」、「議長獎」……外,還有一個獎,叫「神父獎」,在那個物質普遍缺乏的年代,得獎的畢業生比較的結果,聽說「神父獎」是所有獎品中最豐厚的。

暑假期間,神父就在學校召集應屆考上初中的同學,免費教英文,同時打聽誰家的院子較大,晚上就帶著幻燈機,到該戶人家放映幻燈片講耶穌的故事。當時還沒有電視,因此,這個新鮮玩意兒還挺吸引人的,它的魅力僅次於廟會時真人演出的歌仔戲和布袋戲。神父就這樣一點一滴在我們那偏僻的鄉間,以小學為圓心,在隣近的7、8個村莊開教,幾年間領洗了好多人。

我領洗時是小學五年級,因為神父就住在我們那個村莊,所以主日彌撒是在我們那裡,至於遠一點的地方就另擇時段。鄉下人對星期幾沒概念,因此,神父不管是在那裡舉行彌撒,前一天,晴天時神父就騎著機車一家一家的提醒:「明天有彌撒喔!」當年鄉下地方沒有柏油路,一下雨就滿路泥濘,機車會陷入軟泥中,所以每逢雨天,神父就穿著雨衣、雨鞋、拿著棍杖,一樣挨家挨戶走遍全村。

當時有許多外援麵粉,本省鄉下人不會做包子、饅頭,神父就請麵包店的司傅把麵粉直接做成餅乾,發給全村國小以下的小孩,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每星期總有一天,全村每家都有會個人拿著戶口名簿到天主堂來,由神父親自查點人數、分發餅乾。這是神父接觸、了解、關懷村民的機會。外在的接濟與內在的關懷,神父都兼顧了。

透過這樣的方式,神父很清楚村內各家各戶的情況,許多年之後,當時的小朋友都長大了,我們偶而聚在一起聊起來,才知道當年除了餅乾之外,還有許許多多「暗盤」,不少特別窮困的家庭,受到神父的額外的照顧,按照不同的需要得到不同的饋贈:如:腳踏車、電風扇、棉被、衣服、藥品……等。這些人絕大部份不是教友。

這麼忙碌的神父,死後他的友人神父在他的殯葬彌撒中宣佈,為了完成他遺願,特為他出版了神父生前窮畢生利用「休閒時間」編輯的「中匈辭典」。

希伯來書中,有段話如此說:「我們既有如此眾多如雲的證人,圍繞著我們,就該卸下各種累贅和糾纏人的罪過,以堅忍的心,跑那擺在我們面前的賽程。」(希十二1)

為我而言,我的第一個本堂神父,就是眾多如雲的證人中的一位。就是典範,就是「以相稱於自己的力量和身份,毫無保留地為天主效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