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漣漪

漣漪

呂玉貞

在我們的生命中,究竟什麼是大事?什麼是小事?什麼樣的人是我們生命中的關鍵性人物?貴人?或只是過客?

聖師大德蘭在她的《自傳》中曾提到一件事:她少女時代,曾在一位極有聖德的叔叔家住過幾天,她寫下:

「他用時間閱讀本國語的聖書,他的談話常常都是天主和世界的虛幻。他請我讀這些書給他聽;」(自傳3.4)

「雖然我留在那裡沒有幾天,由於這位好陪伴者,及天主聖言--無論是聽到或唸出來的--給我的心力量,雖然我的意願沒有完全傾向做個修女,但我看到修道生活是最好,也是最安全的身份,所以漸漸地,我決定勉強自己接受。」(自傳3.5)

從起初的勉強,到後來成為修會的改革者、教會的聖師,這是一段相當動人的恩寵故事。但事情總有個開始,那位叔叔正是那最初的中介。

按大德蘭的敘述,她在這位叔叔家只住「沒有幾天」。我們也不必問:沒有這幾天,她生命的走向會不會就不一樣?因為事實上,天主就是這樣安排了,她的生命也確實因為這位叔叔的出現而不同。

大德蘭的生命不同了,她所影響的世世代代的許多人,他們的生命也不同了,像一顆石子投入水中,漣漪不斷,一直擴散出去。這是天主教化世人、聖化我們的方式。

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故事裡,也不乏這樣的人。在某個時間點上,某人出現了,乍看好像沒什麼,但後來回顧,才體悟天主已在那裡出手。

我成長在非常偏僻純樸的鄉下,小學前沒學過一句國語。當時那些父母輩的老師們自己國語也講不好,不記得他們是怎麼教的,反正教錯了也沒人知道。

不曉得別人是怎麼適應的,我自己最頭痛的,也是印象最深的是,我總是分不清楚「上午」和「下午」。當時因教室不夠,低年級的小朋友常要分上、下午班上課,這可苦了我,常常早上去學校找不到老師和同學;有時,中午背著書包上學去,卻在半路上遇到剛放學的同學,真是傷腦筋。

就在那幾年,天主給我安排了一位另類的老師,那就是一位放羊的老伯伯。我完全看不出他的年齡,他常年都一身黑衫褲,每天趕著十來隻羊到我家附近的大圳旁吃草。起初我只是不上學的時候,閒著無聊跑去幫他放羊,後來不知怎麼了,他開始講故事給我聽,他的台語故事很精彩,不時還加些吟唱,有時也唸些押韻的童謠,想來他講述時的起承轉合及其他細節應有他的獨特處,否則不可能吸引一個6、7歲的孩子天天找他報到;就這樣,我聽了他三年故事,直到他不再牧羊為止。

鄉野間也許真存在著一些奇人,一直到現在,我都無法判斷他是否滿腹經綸?或只是一個足以應付國小一年級學生的鄉野老叟?我也不知道聽這三年的故事,對我的意義是什麼?

直到後來自己有了慕道班之後,這才發現自己也是個說故事的人。

天主絕不做沒意義的事。老牧羊人在我生命中的出現,並沒有解決我當年的問題,但他就像一首音樂的序曲,為我鋪陳了一個日後生命樂章的主旋律。

天主總是給最好的,走過從前,天主的身影處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