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祈禱專題:辨識默觀祈禱
德行的成長
德行成長是修持習慣性默觀祈禱的條件,這已經包含許多,比方說,涵蓋藉默想和生活中的修持而塑造其心智。德行是理智和內心備妥的良好狀態,因一再重覆的動作而確定。促使德行倍加難以修成的原因,乃是早已存在的、根深蒂固的惡習──經年累月形成的積習。通常,陳年的積習無法立竿見影,隔夜就化為烏有。
本文談論的這個陶成,是在與聖神恩寵的合作之下,準備好具有默觀者的理智和內心。這往往要求許多的愛主和愛人,竟至克服內在的抗拒,達到使愛德習慣性地向外施展,此乃我們所謂的,默觀祈禱中應有的作為。所以,採納默觀作為祈禱的習慣方式之前,必須先革除自私生活的惡習,代之以堅決根深的愛。
事實上,未達適宜的時機就採取默觀的技巧,其中的危險是只會鎖定一個人更深入自私的世界;歸向默觀祈禱的行動化為靜於自己,而非超越上達天主。修持如此的「默觀」,導致加強自我中心的危險,使純真默觀祈禱的發展更加遲緩。正統的神修作家對這個危機很警覺。十四世紀法蘭德斯的神祕家,奧思定會的真福魯伊斯布諾也克(Jan van Ruysbroeck),他述說超越行動尚未進入之前,那種非常愉悅滿意的內在狀態是他所譴責的。「他們輕視並忽略意志、認識、愛、渴望、人和天主的有效合作,藉著虛假的心靈自由,沒有愛,沒有德行,執著於他們在自己內心找到的假安息。然而,這個寧靜純粹是忘記天主,忘記自己和近人,與神性的平安背道而馳。神性的平安是安息的深淵,這個神妙的平安充滿行動、愛、渴望,愈熱烈追求,愈能找到。此一騙局的犧牲者,大部分是尚未經歷過苦行的淨化,雖然有些人修行極嚴苛的苦工。缺乏單純的愛和真理,透過懶散的感官,休止於自己。毫無忠心於天主的愛,以此作為途徑,他們能徹入自己內,安歇在自己的本體內,由於可怕的是非顛倒,他們誤以為是天主的本體,因而造了一個『天主』,或者,更好說造了一個他們的偶像。」[21]
和魯伊斯布諾也克同時代的道明會士若望.特勞樂(John Trauler),他描述了一個類似的虛假內在狀態,在那種情形下,修持德行已被跳班:「他們能夠全神專注於一種內在的境界,思想中毫無形式和形像;不過,他們對這個光明的處境把持不捨,全然據為己有,視之有如天主的本身。然而,這畢竟只是人的本性罷了。還有,處於此境,比感官上的享樂還要怡人…那經由修德之路而有的超越性內在專注,他們尚未達到。」[22]
修持德行和成長,個人的真正成長,兩者意義相同。沒有成長和成熟,則不可能成為默觀者。所以,我認為勞倫斯.傅立曼(Laurence Freeman OSB)有意反對傳統的一般看法,他寫道:「若說默想(這裡指的是《不知之雲》中的默觀修持)只保留給成熟的基督徒,這是很不合理,也很專橫的。」[23]
« 若望伽仙 | 一元論的影響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