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祈禱專題:辨識默觀祈禱
譯後語
作者是加爾默羅會英國和愛爾蘭地區的省會長,講授靈修學於都柏林(Dublin)的加爾默羅靈修中心,及耶穌會Milltown Institute。本文原先發表於道明會神父主辦的Religious Life Review。去年(2003)八月美國時代週刊封面出現打坐的女影星Heather Graham,巨幅報導「默想的科學」(The Science of Meditation),顯示超覺靜坐正風行於美國。53頁下面,一個小小的角落出現了聖女大德蘭,所以有人影印這篇文章送進了隱院。可想而知,談論默想祈禱成為焦點話題,Carmelite Digest 隨即轉載柯雷納神父的這篇短文,本譯文由此譯出。
作者苦口婆心,引經據典,辯証達到習慣性默觀祈禱,就是說,達到持續不斷愛天主的恒常境界,絕非一蹴可及的。外在的技巧,如唸短誦、長時間靜坐冥想等等,如果沒有配合深度的默想,根除惡習,變化內心,杜絕罪惡,不但很快會陷於乾枯,而且是在浪費時間。如果強行為之,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或是導致自戀性的假神祕,或是成為魔鬼戲弄的犧牲品。
另一方面來說,達到默觀祈禱是一條空虛自我,接受天主恩寵的過程,其中必然包含徹悟自我的罪惡、有限、貧乏、黑暗……,並明察天主的純潔、慈悲、無限、富裕、光明…是徹底智悟的工夫,但僅只徹悟還是不夠的,必須有証悟的修果。証悟的修行對基督徒來說是修持信望愛三超德,準備人完全接受天主聖神的引導,以純潔的理智、記憶和意志和天主結合。
文中柯雷納神父之評擊一元論,其目的是避免陷入假神祕主義,簡言之,一元論的危險在於人只要成佛,不要放下屠刀;只要修行的美果,不要修行;只要神祕,不要克修;只要被動,不要主動;只要默觀,不要默想;只要愛天主,不要根絕惡習。如此這般低度開發的靈修心智,確實令人堪憂。而不加明辨,倡導如此的默觀祈禱,是在破壞,而非建設,是在欺騙,而非成長。
曾有一位年青朋友對我說:「修女,我曾經參加過聖神同禱會,眼看著周圍的人紛紛倒地不起,我自己說什麼就是倒不下來。之後有人對我說,像我這樣就是聖神內的貧血。我很納悶,修女,你說呢?」我實在無話可說,深深感受到,由於對神祕經驗的低度認識,造成許多的誤導,浪費許多寶貴的時間。達到真實的默觀祈禱,其重點絕非稀奇古怪的神祕體驗,或神祕情感,甚至也不是超凡的心智感應,或特異的體能。這些可能有,也可能沒有,可能是真,也可能是假,可能是好,也可能是不好,但根據一般神祕家的看法,有的話要善用,沒有也不意味著缺乏天主的聖寵。聖女大德蘭甚至主張,天主之賜予神祕的恩寵,是為了給人修德的力量,使人在承行主旨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而非為了個人的安慰。
無論是教會初期的沙漠聖父,或是佛教的禪宗,甚至連印度教的著名上師拉瑪克里希納都不重視這些所謂的神祕現象。在此我要引述拉瑪克里希納一段頗有諷刺意味的故事:
一個人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很年輕就離開家,成了僧人。小兒子接受教育,成為一個有學問、有德行的人。他結了婚,定居下來,履行了家戶主的責任。十二年後,那個當了僧人的哥哥回來看弟弟,讓弟弟喜出望外。他們一起吃飯時,弟弟問:「哥哥,請告訴我是什麼讓你願意放棄塵世的歡樂,以一個僧人的身份在外面流浪多年?你從中得到些什麼呢?」他哥哥回答說:「你想知道我得到些什麼嗎?好,跟我來。」他把弟弟帶到鄰近一條河的河岸上說:「看著!」然後跨出了河岸,踩在水面上,步行過河流。到達對岸以後,他大聲對弟弟說:「你看到了嗎?」弟弟沒有回答,給了一個船伕半個便士,讓他把自己渡到河的對岸。然後,他對哥哥說:「你看我只花了半個便士就過了這條河嗎?你讓自己吃那麼多的苦頭,為的就是這個嗎?」聽了這話,哥哥恍然明白了自己所犯的錯誤。從此,他把心思用在體驗上帝上面。[28]
若要達到純真的默觀祈禱,會父聖十字若望在《攀登加爾默羅山》中告訴我們:
靈魂如果依靠什麼他知道的,或任何對天主的品味和感受,無論所依靠的是怎樣的了不得,與天主很不相似,而且渺小至極,致使行走此路時,很容易犯下錯誤,或躭擱不前。因為他不願真的盲目,留在信德內,信德才是他的真正嚮導。
凡願意和天主結合為一的人,其進步不該在於理解,不該依靠品味,也不該是感受或想像,卻該相信天主的存在。天主的存在既不能被理智、欲望、想像或其他任何的感官把握,在今世也不能被認知;今世中,對天主能有的最崇高感受與體驗…等,與天主、和單純地擁有祂,相去無限遙遠。依撒意亞和聖保祿都說:天主為愛祂的人所準備的是眼所未見,耳所未聞,人心所未曾想到的(依六四3;格前二)
« 結論 | 註解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