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祈禱專題:歸心祈禱運動和基督徒的默觀傳統

這是怎麼一回事?

本文開始時,我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誰可以和歸心祈禱運動辯論?其特點是,靈魂的修持只要充滿愛和專注,置身於天主前即可。此外,歸心祈禱運動也建議我們修行其他的祈禱方式,這樣可使我們的內修生成長得更廣大,不斷地獲知天主的臨在,在祂的受造物,在他的聖言,在祂的聖事中,等等。即使一個人沒有獲得灌注默觀的恩典,這個修行難道不幫助人在信仰上成長嗎?也許是傳統的勸誡太言過其實了。

也許是吧!歸心祈禱運動的經驗指出,當修行者早一點跳級開始修行默觀時,事實上,許多人士經驗到默觀的恩寵。在歸心祈禱的避靜中,通常會說,要經過幾年的修行之後,默觀才會發生。我們充滿愛,等待天主在祂最適宜的時候對我們說話。有一次,我問歸心避靜的領導者,這個運動是否略施巧計,應付傳統?他表示同意,不過他的回答倒很有意思:「一事成功,萬事順利。」

歸心祈禱確實聲稱成功,我也相信正是這樣。處於活動生活中的人們,難免會覺得失去默觀親密的極度可能,他們要在歸心祈禱中尋覓。在我看來,這是最令人信服的辯詞,有利於支持這個運動。看起來已經成功了。和那些歸心祈禱運動的進修者在一起,我也相信,默觀的恩典絕不可視之為局限於修道院內。事實上,牟頓認為是賜給每個人的,包含在領洗的恩典中。的確,我們還該承認,凡專注於歸心祈禱的人,往往就是已經修行默想祈禱的人。

事情可能是這樣的,雖然這個運動對根據的原始資料實際所說的,已有所選擇,甚至是不正確的,但它是忠心的,忠於這些根源中其默觀方式的目標。事情也可能是這樣:既然這些根源帶有這麼濃厚的隱院氣息,採用其警惕的告誡宜有所保留。他們面對的不是在俗的活動生活,因此他們所講述的內修進展,能夠不必那麼刻板地加以詮釋。然而我認為,關於為什麼我們能得到寬免,無需這樣普遍的警戒,這個沉重的擔子還是會壓住我們的。

« 來自西方的証詞 | 神光主義 »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