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生活中的天主-劉振忠總主教(高雄教區)主講
尋找生活中的天主
劉振忠總主教(高雄教區)
一、大德蘭生平簡介
- 出生:1515年3月28日生在西班牙的亞味拉
- 逝世:1582年10月4日
- 父親:一位非常嚴格、誠實而又虔敬的人。
- 母親:雖然偏愛閱讀騎士小說,是位賢淑有德的母親。
- 背景:出生前20年(1495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為歐洲人開啟了向西半球殖民的風潮。出生後2年(1517年)馬丁路德開始了新教改革。這些巨大變動,使聖女從外在的騷動中指出一條走向內在平靜的道路。
- 七歲時與小哥羅勃愛看聖人傳,準備為主殉道,離家時被叔父帶回家,改變主意想度隱修生活,在後院花園改石屋。
- 二十歲時,徵求父親意見入修會,父親堅決反對,私自離家,入加爾默羅會修院。回想起:「那時候,我的內心非常痛苦。一方面,我不忍傷父親的心,另一方面,為了實現修德成聖的志願,不能不犧牲父女之愛。」後來,父親見木已成舟,不再反對她進入加爾默羅會。
- 加爾默羅隱修院起初的嚴格作風,後來祈禱風氣早已消失,會院此時成了富家少女的寄宿之處。修女們忙著接待訪客,士紳們也不時訪造,修女們因外務煩多無法專注祈禱與內修,無暇作默禱。德蘭覺得自己聖德的根基太淺,不配與天主傾談。她還想:別人比自己有德行,也不太作默禱,何況自己是一個多病的人,更不必多作祈禱。
- 後來她反省後自述:「身體衰弱,根本不是充分的理由。祈禱不需要很多的力氣,就是在生重病的時候,也能作默禱。」她說:「祈禱是一個愛的行動,不需任何言語;即便生病會使我們從聖善的思想中分心,但祈禱所需要的只是一個愛的意願而已。」
- 她還是覺得自己罪孽深重,無法好好地祈禱有數年之久;她認為自己是個不配蒙受天主垂顧的罪人。然而,一旦遠離了祈禱生活,那就好像是一個「遠離母親懷中的嬰兒,除了死亡之外還能期待什麼?」因此,開始研究由罪人轉變為聖賢的兩位著名聖人:聖奧斯定與聖女瑪達肋納。她閱讀聖奧斯定的《懺悔錄》,研究他修德成聖的途徑。
- 有一天,她在耶穌聖像前表示懺悔,覺得聖女瑪達肋納在援助她。從這一天起,她的靈修生活有了顯著的改善。她的聖德一天比一天進步。她在祈禱中和天主結合,感到很大的神慰神樂,天主在內心和她傾談。可是她知道:有時候,這種神慰可能是個人的幻覺或魔鬼的詭計。她也堅信:她的神慰確定是天主所賞賜。
- 三十九歲時開始轉變。一日,她注視十字架上受苦的基督,領悟了自己靈性生活的膚淺枯燥,立時下定決心,願意度更嚴謹的祈禱生活。很快地進一步體會天主豐厚的愛情,她的內心一點一滴地改變著。決定改革加爾默羅會,期望回復原始的創會精神。經過一陣據理力爭的過程,終於得到長上允許,在1562年,於亞味拉建立了一座新會院。
- 她建立的新會院猶如赤足加爾默羅會(Discalced)一般出名。事實上這個修會腳上穿了麻繩鞋,此名乃取其神貧之意,這一點亦是大德蘭改革會院的初衷。會院裡的修女們靠勞力維生,也靠教友的熱心捐助;會院圍籬高高聳立,沿著籬笆開墾著一塊塊的菜圃;修女們過著嚴謹規律的祈禱生活。從亞味拉開始,大德蘭在西班牙陸續建立了十六個隱修院修院。
- 她和聖十字若望聯手革新修會生活,一起改革加爾默羅赤足男修會;聖十字若望也同樣嘗過苦頭,因為他曾被反對改革的同會弟兄監禁。
- 一次,大德蘭乘坐的驢車翻覆,她摔進了一條爛泥溪中。她抱怨天主折磨她,同時也聽到一句話:「我就是這麼待我的朋友。」大德蘭馬上回說:「是啊!我的主!怪不得祢的朋友這麼少!」
- 四十一歲時,一位司鐸勸告她回到自己的祈禱生活中,但她還是覺得困難。她說:「祈禱時,我更渴望的是快些結束而非停留其間;為我來說,沒有一種補贖比操練祈禱來得更加沉重。」她也常在祈禱中分心:「雜念如此地狂野,就好似一個難以被束縛的瘋子一樣。」因此,她也非常同情那些在祈禱上遭遇困難的人們:「我們所忍受的試煉,都無法與這種內在的爭戰相較量。」
- 聖女的經驗卻給了我們關於心禱的最好敘述:「在我看來,心禱就是與好友的親密分享;這意謂著我們應常花時間與那愛我們的人獨處;重點不在想得多,而是愛得多,且儘量去做那些能激發你去愛的事情;愛,不在於尋求歡愉,是渴望在每一件事上取悅天主。」
- “革新者”生活非常簡樸,她的靈修生活主要是以祈禱和補贖為主,她一生中創立17座修院。大德蘭也寫了很多靈修書籍,都是她自己的經驗和總結,著有:《自傳》、《全德之路》、《建院記》、《天主之愛的沉思》等。
- 在六十二歲靈修臻至圓融之境,更寫下了不朽的靈修之作《靈心城堡》。
- 大德蘭逝世於1582年,1622年後由教宗封為聖人。1970年時,教宗宣封為教會聖師,是教會第一位女聖師。
二、人間生活忙茫盲 »
跳至: